吴姓始祖太伯:三让天下成就周朝

王永维 发布于 2015-02-05 20:04 访问次数 824

源自黄帝姬姓的吴姓后裔,在现今吴姓人中占大多数,他们都把太伯作为远古始祖。太伯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吴姓后裔眼里,太伯谦让、尚义、友悌、仁爱,四德俱全。他三让天下,历尽艰辛,奔赴荆蛮,创建吴国,为吴姓的发展和繁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忠诚孝悌   三让天下


商朝后期,在豳地(今甘肃宁县庙咀坪)有一个姬姓部落,部落首领叫古公亶父。古公普施仁义,大家都很拥戴他,部落的财富日渐积累,人民都过上了好日子。附近的戎狄薰育族看得眼馋,经常跑来侵扰,抢夺财物。古公不但没有对他们说“不”,反而主动满足他们的需求,给他们各种财物。薰育族得寸进尺,又想要夺取土地和人口。这下,大家不干了,想坚决说“不”。


古公不忍心让大家去流血牺牲,惹不起躲得起,带着部落离开豳地,渡过漆水、沮水,翻越梁山,到达岐山下的周原。看到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非常适合种植庄稼,古公决定定居下来,部落由此被称为周部落。邻近的部落听说古公的大名后,有很多前来投奔他。古公看到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就营造城池,修建房舍,把民众分别安置定居。又设立官职,处理各种事务。


古父娶了有邰氏的女子太姜为妃,生了3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很贤能,他的儿子叫姬昌,姬昌聪明过人,具有王者风度。古公说:“都说我们家族有一代要兴旺起来,难道就是姬昌这个娃娃?”就想传位给季历,以后可传给姬昌。


但按旧制和当时的传统,王位应由嫡长子太伯继承。季历排行老三,根本没有资格。要是这样的话,姬昌就没有机会振兴周部落了。古父思前想后,左右为难,郁郁寡欢,最后竟生病了。


太伯是个忠诚孝悌的人,察觉到父亲的心思后,决定让位。他跑去找仲雍商量,二人假装出去给父亲采药,离开周部落,跑到吴山(今陕西宝鸡、陇县交界处)隐居起来,心想这样就好让季历继位了。


太伯、仲雍离开后,古父把季历立为继承人。古父临终前,再三思量,觉得还是不能违背传统,就叮嘱季历说,如果太伯回来,就把王位还给他。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太伯和仲雍回来奔丧。


季历按照父亲的遗命,要把王位还给太伯。太伯哪里肯接受,但季历也坚决表示要按父亲说的去做。太伯没有办法,为表示自己是真心让位,不是说来耍的,决定远走他乡。太伯和仲雍率领在吴山的200多族人,跋山涉水,辗转千里后,来到太湖之滨,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这里,在古时被称为荆蛮之地。


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中说,太伯、仲雍的这支族人历经4代才到达梅里。照此说法,太伯、仲雍根本没有到达梅里,可能在半路上就去世了。但千里路程,即使在古代路途艰险的情况下,也不应该走那么长的时间。所以,这里我们采用简阳的吴姓研究者吴仲贤编著的《吴氏春秋》中的说法,即太伯、仲雍都到达了梅里。


太伯、仲雍来到荆蛮后,为表示让位决心,就入乡随俗,易服毁容,文身断发。在周部落里,只有受到刑法的人,才会文身断发。然后,太伯叫人给季历带信说:“我到了遥远的荆蛮,像当地土著人那样断发文身,成了刑余之人,再也没有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哈。”季历接报后,没有办法,只得继承王位。


后来,孔子赞叹道:“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仲雍画像。


广施仁德   荆蛮建国


季历继位,死后传给姬昌。姬昌果然不负爷爷的期望,为灭商振周苦心经营。虽然生前虽未能灭商,但他给灭商打下了良好基础。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在一帮能人贤士的帮助下,向商朝大举进攻。4年后,商朝灭亡,姬发建立起周朝,完成了兴旺周族的大任。


却说太伯和仲雍到了荆蛮后,与当地人同甘共苦,艰辛创业。他看到当地人还习惯吃生食,就教他们吃熟食,又教他们读书识字。更重要的是,当地还在用“水耕火褥”的原始方式生产,他把先进农耕和制陶等技术传授给他们。


为了发展农业,太伯带领人们在梅里开凿了“四泾一渎”:香泾、洋泾、龙泾、梅泾和太伯渎。太伯渎是江南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从现在的无锡市清名桥南入口,穿过伯渎桥,经坊前苏团桥进入梅村地界,从西向东流经梅村境内的8个行政村,进入鸿声、荡口、后宅等乡镇,然后分流注入漕湖和望虞河,全长87里(现在测量为28公里多),宽36米(现在测量最宽处为28米)。直到现在,横贯梅村中心的伯渎河,仍是梅存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水道之一。


除了农业,太伯还大力发展畜牧业,教当地人栽桑养蚕、饲养禽畜。如今梅村的鸭城、猪羊巷和麂城等地名,就是当时放牧鸡鸭、饲养猪羊的地方。


很快,梅里这块蛮荒之地,逐渐兴旺起来,“数年之间,人民殷富。”而且,“荆蛮人民,从而归之千余家。”大家拥立太伯为君长,兴建国家。因居住的地方属于吴地,所以,太伯在这里建立的姬姓国被称为句吴(句为发声词头,无实际意义),简称吴。句吴是江南史上的第一个国家。


当时已到了商朝末年,天下大乱,刀兵四起。太伯担心会波及荆蛮,就在梅里营建了一座城堡。据说这座城堡内城周长3里200步,外城周长30多里,人们在里面耕作种庄稼,自给自足,像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这座城堡也是江南史上第一座城池,古城遗址一直保存到唐朝。


在城堡南门外有一片空地,叫崇安场,是当时的贸易中心。《东周列国志》中说:“伍子胥吹箫乞吴市”,看到“朝市粗立,舟车嚷嚷”。这个“吴市”,就是指的这个地方。崇安场,现在被称为茶安场,在梅村梅东桥北岸东侧。


祭悼太伯   披麻戴孝


在位49年后,太伯去世,活了91岁,太伯墓在现在的无锡鸿声乡鸿山(又名梅里山)。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痛欲绝,哭声震天。大家争着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最后使得漫山遍野的鲜花都被采摘一光了。


许多找不到鲜花的人,不想空手去祭悼太伯。大伙聚在一起合计,想到太伯生前喜欢种麻,就各自采了一束麻,系在腰间,以表达对太伯的怀念和哀悼。这个风俗从此在民间流传,形成了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


太伯没有儿子,他去世后,弟弟仲雍继立为吴君。仲雍接任国君后,继续开拓太伯奠定的基业。在吴姓的发展史上,仲雍的地位仅次于太伯。仲雍在位5年,活了92岁。仲雍去世后,吴人把他葬在虞山(今江苏常熟西北虞山山腰)。


仲雍下传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时,周武王已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诸侯,派人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当上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境内),建立虞国,仲被称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为吴伯。


如今,在江苏苏州、无锡一带,还有很多与太伯有关的遗迹。无锡市的鸿山仍存有太伯墓,是江苏的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太伯在无锡也成为“江南万家始祖”。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当地人都要去瞻仰朝拜。每年清明节,梅里还有祭祀太伯庙的节日活动。


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仲雍,被称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


收藏   ( 0 )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可以输入3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