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宋孔陈 四大家族的后人们

郝锐 发布于 2013-02-19 17:44 访问次数 908

 

    宋家的第三代,只能讲一点点中文;每周六上中文学校时,孩子们都会哭哭啼啼地问:为什么要学中文?!

    孔祥熙唯一的孙子,因家族财务多用中文记载,不得不补习中文;

    宋家、孔家到第三代已是单传,人丁最兴旺的是蒋家;

    他们的第三四代都很低调,没有优越感,没有一个人不用做事;

 

   他们大多从商,远离政坛———

    宋家第三四代海外出生

 

    宋氏家族长久以来被视为中国20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力的家族之一。宋子文的父亲宋耀如担任传教士并且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支持者,母亲倪桂珍为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后代。宋家与孔、孙、蒋家渊源深厚,宋子文的大姐宋霭龄为孔祥熙夫人,二姐宋庆龄为孙中山夫人,三妹宋美龄为蒋介石夫人。而宋子文的大弟宋子良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和总务司长、广东省政府委员,长期担任宋子文发起的中国建设银公司总经理,还担任过中央银行理事、交通银行常务理事,是宋子文在金融实业上的主要助手;小弟宋子安曾任国货银行、广东银行董事,较少参政。

 

    宋子文与夫人张乐怡有3个女儿:长女宋琼颐,次女宋曼颐,三女儿宋瑞颐。

1928年,宋琼颐出生在上海。1937年,9岁的宋琼颐先到香港,之后赴美求学。这以后,宋琼颐跟家庭的联系大部分通过写信,“一开始我们住在美国加州,一年后我们去了华盛顿,后来我进了华盛顿的教会学校,我们在华盛顿和亲戚住在一起,当时我的父母亲大部分时间在重庆。”

 

 

    “在我小时候,父亲很少在家里跟我们谈及政治。他做的事,从来不在家里谈。”宋琼颐说

 

    1952年,24岁的宋琼颐嫁给了冯彦达,从那时开始,她被人们称为冯宋琼颐。冯彦达是上海永安公司创办人郭彪的外孙,其父冯执正为宋子文青年时代的朋友,曾任驻德国汉堡领事、驻荷兰阿姆斯特丹领事,抗战时期先后出任中国驻印度加尔各答总领事、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1945年8月底起冯执正任驻墨西哥大使。

 

    宋琼颐的长子冯英翰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冯彦达先是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后在斯坦福大学取得商业管理硕士学位,“我父亲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市场营销,后来他开始从事投资银行的工作,这使得他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在我的外祖父宋子文去世后,父亲帮助宋子安打理位于美国三藩市的广东银行业务。2004年,我父亲因癌症去世。”

 

    而宋子文的次女宋曼颐嫁给了余经鹏,余家为新加坡华裔。“余家是做中药起家的,也拥有百货公司。”宋子文最小的女儿宋瑞颐,则嫁给了Arthur Young,杨家为菲律宾华侨。

 

    宋子文的3个女儿一共生育了9个孩子,其中,宋琼颐有两子冯英翰与冯英祥,宋曼颐有1子2女,宋瑞颐则有2子2女。

 

 

我的中文“丢”了

 

    “在我5岁之前,母亲常跟我们讲中文,到美国的学校上学以后,我的中文就‘丢’了。”冯宋琼颐的长子、57岁的冯英翰,完全的美式举止,偶尔会吐出“中国”、“你好”几个简单的中文词语,常常会将“5岁”称为“5年”。

 

    1975年,冯英翰毕业于乔治·华盛顿大学,主修新闻学,“我之所以选择新闻学,是因为70年代《华盛顿邮报》有两名记者参与了著名的‘水门事件’调查,使尼克松总统被迫辞职,让该报饮誉全美,让我印象深刻。要知道,在我们的大学时代,每一位新闻学院的学生都想为《华盛顿邮报》服务。我想成为一名记者,我也喜欢问问题。”这样,在本科毕业之后,冯英翰进入位于华盛顿的美利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77年硕士毕业后,他在位于新泽西的《明星记事报》从事了7年的媒体广告工作,其后担任华盛顿邮报媒体集团经理。

 

    1997年,冯英翰与林向阳结婚,他们的儿子冯永浩今年12岁,女儿冯永宁今年10岁。冯英翰的一双儿女基本上每个礼拜六都要到美国的中文学校学习3小时中文,“Nicholas(儿子)认为中文很难,而Laura(女儿)认为中文很简单,她很喜欢。”

 

    “Michael跟随了父亲的脚步,他也继承了外祖父宋子文对金融的兴趣。”冯英翰这样描述他的胞弟冯英祥。1975年,冯英祥就读于宾州大学(UP)时,外祖父宋子文已辞世,冯英祥对外祖父的历史感兴趣,于是选择攻读政治学。

 

    冯氏兄弟待人接物,态度异常谦逊。与父亲冯彦达相似,54岁的冯英祥选择从事与银行相关的理财投资规划,后任瑞士信贷集团美国私人银行部执行长,“算是子承父业。”但冯英祥跟他的父亲并不在同一家银行任职,而是依靠自己奋斗。

 

    “我在UP读书时,专门学习过3年多的中文,所以能讲一点点。”冯英祥告诉记者,他的中文程度只限于简单交流,但跟哥哥冯英翰相比,已经好很多。

 

    在2006年夏天,冯英祥与他的两个儿子冯永康与冯永健曾特地赶赴上海参加“宋子文与战时中国”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是复旦大学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两大学术机构的首次合作。当时冯英祥父子3人全程都戴着同传耳机,很认真地做笔记,听取每位学者的发言。

 

 

 

宋家、孔家皆单传

 

    按中国传统,宋家并非子嗣众多:宋子文的大弟宋子良与夫人席曼英只育有独生女儿宋庆怡;宋子文的小弟宋子安与夫人吴其英生有两个儿子宋伯熊与宋仲虎,长子宋伯熊住在纽约,主要从事财经管理,只育有1个女儿;次子宋仲虎跟夫人宋曹琍璇育有1男4女共5个孩子。

 

   “我只有一个儿子,中文名字叫宋元孝,如果按中国人的讲法,宋家只有我先生两兄弟和我儿子3个男生。所以,宋家、孔家现在是单传,现在壮丁最多的是蒋家。”

 

    宋曹琍璇对于独子宋元孝并没有特别的期盼,作为一名基督徒,她只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快乐的、尽责任的人,“平安度日,每天均有喜乐在心。成就对我来说,好像过眼烟云。”在她看来,是否一定要进美国名校,得看孩子们的兴趣。她并不鼓励孩子们从政,孩子们也完全没有从政的念头,比如,宋元孝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学的就是比较文学。

 

    宋曹琍璇的5个孩子都在美国长大,对他们而言,中国是一个遥远的名词。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她就告诉他们,“中国是一个大国,是你们的祖国,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人是中国人。”她让孩子们从小上海外的中文学校。尽管他们从小会写自己的中文名字,但目前的中文程度仅限于在点菜时认得鱼、鸡、虾而已,“中文不是很好学的,所以孩子们每礼拜六上中文学校时,都哭哭啼啼。他们觉得:为什么要学中文?!在美国,我根本用不到中文!”

 

    但宋曹琍璇的儿子宋元孝和二女儿都在积极学习中文,“他们当时不懂,可最近几年中国经济起飞受到全世界瞩目,孩子们常感慨地说:‘那时没把中文学好,太糟糕了!妈妈,我应该常到中国看看。’他们现在突然‘觉醒’自己是中国人,应该会讲、会写中文。

 

 

    就孔家而言,孔祥熙有两子两女,长女孔令仪,她下面还有大弟孔令侃、妹妹孔令伟、小弟孔令杰。1992年,76岁的孔令侃去世;两年之后,75岁的孔令伟去世;1996年,75岁的孔令杰去世。孔令杰唯一的儿子孔德基,出生于1964年,以前住在美国得州。孔德基也是孔祥熙唯一的孙子,目前负责管理孔家财产,他一直在学校进修,又去学中文,因为“他们家产业蛮多,孔德基也蛮忙,孔家财务很多是中文记载” 。

 

    而蒋家,蒋纬国有儿子蒋孝刚;蒋经国的三子蒋孝勇与蒋方智怡有三个儿子蒋友柏、蒋友常、蒋友青,蒋经国的次子蒋孝武的儿子蒋友松、女儿蒋友兰近年也渐被媒体曝光,蒋家第四代看来人丁兴旺。

 

    “这些孩子都不错。蒋孝刚是律师;蒋友松蛮脚踏实地,他在美国自己创业,主要做电脑方面的高科技产业;友兰在香港也做得不错。友常大概是这些孩子里最平易近人、也最诚恳的,他和哥哥友柏一起创立橙果设计公司;友青小时候,常在我家住,因为他爸爸生病了,他妈妈要陪他爸爸看病。”宋曹琍璇说。

 

    蒋家第四代无一人从政。宋曹琍璇很能理解他们的选择,“在大环境里,大家还是用异样眼光看蒋家,这些孩子很怕人家用异样眼光看他们。他们现在都能摆脱束缚,活出自己的天地。”

 

 

他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样子

 

    “在美国,没人知道宋家,我不觉得我来自一个特殊家庭。”在冯英翰看来,他们兄弟如今的事业皆缘于自身努力,“并不是因为我们来自宋家,就能享有某种优待。我想,我的外祖父宋子文也希望我们一切都靠自己。”

收藏   ( 0 )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可以输入300个字